立春小年喜相逢,樂候新春吉祥年
立春小年喜相逢,樂候新春吉祥年
隨著春節的臨近,立春和小年先為春節拉開了傳統節氣 節日的喜慶大幕。
春日春盆細生菜,忽憶兩京梅發時。
盆出高門行白玉,菜傳纖手送青絲。
巫峽寒江那對眼,杜陵遠客不勝悲。
此身未知歸定處,呼兒覓紙一題詩。
——《立春》杜甫
立春是“四立”之一,反映著冬春季節的更替,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立春標示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,開始進入風和日暖、萬物生長的春季。
盡管氣溫仍舊持續走低,但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,對于傳統農耕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重大的拜神祭祖、納福祈年、驅邪攘災、除舊布新、迎春等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時段舉行,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后世歲首節慶的框架,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。
立春,代表著萬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義,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。在傳統觀念中,更有吉祥如意的涵義。
如同新生的2021,承載了大家太多的希望和期待。
二十三過小年
緊接著立春的,是日期頗有爭議的“小年”。
北方地區,小年是臘月二十三,南方大部分地區,小年是臘月二十四。
江浙滬地區把“臘月廿四”和“除夕前一夜”都稱為小年,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,云南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,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除夕。
如此眾多的日期,最終使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,而成為了一個傳統民俗。
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備年貨、掃塵、祭灶等,通常被視為籌備新年節慶工作的開始,準備富足而干凈的過個好年,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、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。
而在古老的傳統習俗中,祭灶王一直是小年不可或缺的活動。
古代神話傳說中認為灶王爺是較為低階的一位神,但他有個很大的權力,就是每年都要到天庭匯報一家人的善惡。
為了讓他多說好話,玉皇大帝多給凡人獎賞,少給懲罰,人們用各式各樣的物品祭灶王爺。
灶王爺的神話傳說早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,雖然大家早已不再進行祭祀灶王爺的活動,但古時候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而制作的祭品——糖瓜,卻成為了小年里不可或缺的傳統名點。
俗話說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,說的就是用甜蜜的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,讓他嘴上甜,只說好話,不說壞話。
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,但南方地區很少見這種甜食。
一合酥與糖瓜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用麥芽糖制作的,甜蜜而又酥脆的美食。
作為小昆山鎮的非遺傳統美食,一合酥代替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,甜蜜效果一定翻倍。

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
云車風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
豬頭爛熱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團。
男兒酌獻女兒避,酹酒燒錢灶君喜。
——《祭灶詩》南宋·范成大
另一種傳統美食——方糕,是更符合小昆山人節慶習俗的美食。
糯米做的方糕不但好吃,而且寓意也非常好,糕與“高”諧音,代表大家的事業和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。
如今自制方糕的家庭越來越少了,但很多老年人都還保留著對制作和品嘗方糕甜蜜的回憶。在小年里邀請家中長輩預先重溫一下方糕的做法,為春節的餐桌增加一道傳統美食,為春節的到來多加一分儀式,兩分趣味,何樂而不為呢?
而小年期間另一件重要的事情,就是“掃房子”,也就是大掃除。
春節前的大掃除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家庭的傳統迎新春項目。
傳統民諺說:臘月二十四,撣塵掃房子。
媽媽往往要督促著爸爸和孩子,把整個房子犄角旮旯都清掃一遍,使其煥然一新。
人們通過大掃除,表達了對新年的除舊迎新的思想。
在大掃除的同時,有些家庭還會扔掉一些舊的東西,譬如衣服、鞋子等,并購置更多的東西,也代表了除舊迎新。
如今的女性更是不分大江南北的達成了共識:春節前做頭發、做美甲、買新衣。男性也往往提前修剪一個清爽帥氣的新發型,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年。
小年可以看做是春節的前奏、預演、甚至彩排,大家快快行動起來,預備迎接春節的到來吧!